繁忙的海南洋浦港,岸桥、场桥抬起又落下,将集装箱装到远洋巨轮上,“中远亚洲”轮拉响悠长的汽笛缓缓驶离,开启“洋浦—南美西航线”之旅。这条航线投入9艘载重约12万吨的船舶,以周班形式挂靠洋浦港运营。
海南自贸港启动全岛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,航线网络加密拓展,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,为全岛封关运作添劲助力。今年前9个月,洋浦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4.5万标箱,同比增长48.4%,成为推动海南港航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
这一亮眼成绩单的背后,是海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加快海运政策体系创新,推动洋浦港打造国际航运枢纽与双循环战略节点的生动实践。
11月6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汇报时强调,要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,为洋浦港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。海南将牢记总书记嘱托,依托持续创新的海运政策体系,加快建设洋浦港国际航运枢纽,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节点。
制度创新 释放航运发展新动能
“从提交材料到拿到证书,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,这样的效率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自贸港政策的优势。”刚为船舶办理完“中国洋浦港”船籍登记的海南洋浦富渔船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兴法感慨道。
自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挂牌以来,“中国洋浦港”船籍港吸引力不断增强。截至今年10月20日,注册登记的国际船舶已达66艘,总载重吨达650万吨,登记数量和运力规模居全国自贸港区首位。
政策创新是驱动洋浦港航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。海南推动中资“中国洋浦港”船籍港国际船舶依法从事国内水路运输业务,自3月7日首单落地以来,累计为11艘船舶办理国内营业运输证,有效释放政策红利,推动中资方便旗船舶回归。
“零关税”进口交通工具及游艇监管政策持续优化完善。今年2月,海南将“零关税”进口船舶每年始发或经停海南自贸港1个航次的要求,调整为在海关监管年限(8年)内始发或经停1个航次,大幅降低企业合规成本。今年以来,海南新增“零关税”船舶5艘,进一步扩大了政策受益面。
监管制度创新,大幅提升口岸通关效率。今年3月10日,一项重要的监管创新在洋浦港落地——出口集装箱货物经洋浦港中转参照“国际中转”模式监管试点正式实施。短短几个月,已完成超5万标箱,货物从广西钦州出口至越南、印度尼西亚、孟加拉等东南亚、南亚国家和中东地区。
“通过数据自动传输,实现全程可视化、风险可控,大幅提升了中转效率。”洋浦经济开发区交通运输和港航局副局长侯伟介绍,这一创新监管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,提高了洋浦港的国际中转竞争力。
保税燃油加注政策也在稳步推进,吸引更多国际船舶停靠。截至目前,洋浦港国际船舶累计加注保税油113万吨;内外贸同船运输船舶加注不含税油29艘次,加注量达1.27万吨。
航线拓展 构建全球贸易网络
“洋浦—南美西航线”开通后,海南罗非鱼等冷冻水产品运输无需辗转,能以更短时间抵达秘鲁、智利等市场。秘鲁牛油果、智利车厘子等特色农产品,将凭借“航线直航+自贸港政策”的双重优势,实现更低物流成本、更高品质的直达供应。
今年以来,洋浦港已新增14条内外贸航线,现有集装箱航线达64条,与阿布扎比、新加坡等5个国际知名港口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初步构建起“兼顾内外贸、通达近远洋”的国际航运网络。
航线网络的拓展,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贸易便利。从事粮油加工的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又华表示:“以前我们的货物需要辗转多个港口才能发往海外,现在从洋浦直航,运输时间缩短了近一周,成本也明显降低。”
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(一期)将于今年年内投产,可满足20万吨级大型集装箱船舶通航需求,进一步增强国际枢纽功能。二期工程在一期基础上延伸488米码头岸线,新增1个20万吨级泊位及全套配套设施,与一期工程形成无缝衔接的连片作业区域。待二期堆场投产后,整个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的年通过能力将跃升至500万标箱,同时可满足全球最大2.4万箱位集装箱船通航需求,为打造“双向双枢纽港”奠定坚实基础。
产业集聚 打造完整航运生态
走进洋浦经济开发区,航运要素集聚效应日益凸显。海南省现有水路运输企业199家,初步形成以航运金融、海事法律、船舶登记为核心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。
海南自贸港政策为航运金融创新提供了沃土。纽航融资租赁(海口)有限公司作为海南目前唯一的船舶融资租赁公司,资产规模已达55亿元,为航运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。企业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已通过海南主体投放船舶28艘,其中跨境人民币船舶融资租赁业务7笔,金额达10亿元。”
邮轮游艇产业也在蓬勃发展。海南省现有运营游艇码头11个,泊位2385个,注册游艇保有量达1790艘。2024年,接待国际邮轮23艘次,进出港旅客5.9万人次;游艇进出港22.4万艘次,接待旅客147.7万人次。


下载APP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