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(记者 汪雨晨)11月25日,浙江省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系列主题第八场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,会上介绍了“十四五”时期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关情况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浙江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,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保持14年连升,环境信访总量连续9年下降,“蓝色循环”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继“千万工程”后再获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,绿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。
五年来,浙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从“全域改善”迈向“高位稳定”。近年来,浙江持续实施第五轮“811”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,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、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提升等行动,推进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治理,深化“污水零直排建设”,加大千岛湖、太湖等重点河湖治理力度。同时,聚焦小微水体、噪声油烟、生活垃圾等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,开展“美丽河湖”“宁静小区”“无废城市”建设。2024年,全省PM2.5平均浓度为26.1微克/立方米;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98.7%,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%,各项指标继续领跑长三角。
五年来,浙江全方位推动产业、能源、交通“三大结构”优化调整,发展的“含金量”“含绿量”不断提升。浙江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,严把高排放、高污染“两高”项目准入关,实施“增产不增污”污染物削减替代措施。通过环境标准的更新迭代,倒逼化工、电镀、钢铁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化改造,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。浙江还有序推进清洁能源替代,打造风、光、水、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,积极推进绿电入浙,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1.9%,历史性超越火电。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上下功夫,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1.5万辆,基本淘汰国三柴油货车,城市公共服务车辆新能源化比例达到90%。
五年来,浙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,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不断提升。浙江河湖众多、海岸线绵长,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,全省划定3.6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,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66个,为野生动植物打造“天然庇护所”。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,增加森林面积50余万亩、蓄积量6700万立方。围绕土地、矿山、海洋保护修复,累计实施1055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、整治土地425万亩,治理18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土地,修复海岸线140公里。创新实施“多田套合”工程,率先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体化建设。嘉兴、绍兴、丽水等6地入选联合国“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”,杭州、温州成功创建“国际湿地城市”,全省生态质量指数(EQI)多年保持一类。
五年来,浙江持续拓宽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转化通道,不断开辟生态惠民、生态富民新路径。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排污权、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,积极开发“碳效贷”“生态贷”“林业碳汇贷”等绿色金融产品,累计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1054亿元,让环境资源、生态资源变成可交易、可增值的“绿色资产”。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、打造生态品牌,推动50个生态环境导向开发(EOD)模式项目落地,带动环境治理和开发建设投资超1400亿元。安吉白茶、莫干山民宿、丽水山耕等一大批品牌项目带动百万农民增收,实现了美丽生态、美丽经济、美好生活的深度融合,为共同富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动能。
五年来,坚持全民行动,共建共享,把生态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,绿色低碳和环境保护理念蔚然成风。浙江承办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、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,举办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20年主题展,持续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、青少年“生态第一课”、环境保护公益巡演等系列主题活动。同时,浙江培养了一批企业环境“医生”、农村环境监督员、环保协管员、环保义务巡防员,全省在册的生态环保志愿者就有278万人,越来越多人成为绿色发展的见证者、维护者、贡献者。


下载APP


